2024年6月13日,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与中美竞争和冲突的相关话题。其中,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资深防务分析师希斯(Timothy R. Heath)在会上做了发言,并公开了其研究报告,题为《中国是否已做好开战的准备?与美国发生潜在冲突的迹象和征兆》(Is China Prepared for War? Indications and Warning of a Potential Conflic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该报告指出,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及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一直在积极备战,但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因此不会在短期内与美国开战。虽然如此,一旦中国对美国设定“政治红线”,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将大幅上升。在此情况下,无论是预测战争风险,抑或是判断中国将在何时何地采取行动,将变得异常困难。
本报告旨在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国防工业、国防动员、医疗等领域来分析中国的备战情况。
引言
多年来,西方学术界一直在预测中美战争的时间。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早在2005年就预言,中国崛起将导致中美冲突。在近10年出版的许多书籍和文章也认为中美会爆发冲突。虽然这种预测至今尚未成为现实,但是“中美战争一触即发”的观点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老生常谈。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日前表示,美国仍然需要持续威慑中国,以“维持台海局势稳定”。
例如,最近有分析称,中国已经进入战时状态,甚至有美国政客言之凿凿称,2025年或2027年必然发生战争。
为什么西方学术界如此热衷于讨论中美战争?这是因为西方学术界掌握了中国备战的“证据”,但所谓的“证据”值得推敲。
要看一国是否准备发动战争,仅从一点就可以看出,那就是社会动态。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从社会层面做好战争准备:一是通过国防动员;二是通过战争准备。
“国防动员”是指一国为准备战争或应对其他安全威胁,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国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该举措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国的战争能力,但实施成本较高,且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更关键的是,“国防动员”也可以在战争期间进行。
而“战争准备”则是指一国为实施或应对战争而进行的准备,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准备,分为平时准备、临战准备和战争过程中的准备。相较于“国防动员”,“战争准备”的实施成本较低,且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但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升一国的战争能力。
以俄罗斯为例,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一直在进行战争准备。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力、对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发动舆论战、加强媒体审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确保经济安全、加大兵力投放数量等。
▲俄罗斯媒体曾广泛报道称2014年乌克兰的政权更迭是由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欧盟背后操纵的结果。
虽然战争准备比国防动员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且更容易实施,但是战争准备是以实施或应对战争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背后存在政治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军事斗争准备”不是为了战争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而是国家层面的日常工作,包括国防工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然而,许多西方学者把中国的军事斗争准备解读为战争准备。有关中国国防预算的大幅增长、中国强大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国庞大的弹道导弹库存等的相关报道令人担忧,但并非意味着冲突的到来。
中国领导人习主席曾多次强调,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这段话如果不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解读,就容易误解为中国即将进入战时状态。
此外,中国军方高层也多次使用“备战打仗工作”一词。根据中国官方的定义,“备战”、“打仗”等措辞通常是指加强军事训练、优化组织形态、重构领导指挥体制等。
毫无疑问,中国加快军事现代化建设会对美国的军事优势构成威胁,但中国尚未进入战时状态。2027年是中国建军100周年,也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有美国官员表示,根据现有的情报,中国在2027年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捍卫祖国统一、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中国尚未进入战时状态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中国在进行国防动员,也尚无证据表明中国在进行战争准备。要确定中国是否正在备战,关键在于中国在非军事领域的动作。对此,本文将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国防工业、国防动员、医疗等领域展开分析。
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官方从未发布过任何有关战争准备的消息。在中国官方的用语中,词频最高的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
虽然中国曾多次就美国干涉台海事务提出抗议,也多次重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在十九大或二十大报告中,台湾问题通常出现在报告的末尾,这表明其重要性远低于社会经济问题。
有战争意图的国家往往会大幅增加国防预算。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国防预算一直保持在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0%至70%;在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的国防预算曾一度达到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将国防预算提高至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至9%。
与上述案例相比,中国的国防预算并不高,一直未超过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虽然“军民融合”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是其目的更多地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支撑。
有消息指出,中国储备了大约3至4亿桶石油,相当于美国的石油储备量(大约3.64亿桶),这可能暗示着中国正在备战。但实际上,中国近年大量储备石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因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价格上涨。
中国于2022年启动了新一轮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将国防动员的相当一部分职能从省军区系统调整到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并在各地设立国防动员办公室。2023年10月,数十家中国国有企业成立了人民武装部(人武部)。
人武部分布于各省、市、区、县及乡政府和企业中,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征兵、组织和训练民兵。然而,中国的国防动员体制仍存在缺少数据标准化管理、人力不足、政策不协调等问题。
在医疗方面,中国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中国国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医疗体系虽然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但是在医疗资源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满足战争需求。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既无开战的意图,也尚未做好开战的准备。
中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国能否发动战争,主要取决于能否得到社会的全力支持。就目前而言,中国显然不具备发动战争的条件。
鉴于战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例如大规模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核威胁等),人们普遍对战争感到恐惧和厌恶,即使是中国的精英阶层,也没有人主张与美国开战。如果中国要发动战争,就必须说服社会各界人士,否则将面临巨大风险。
政府机关最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战争准备离不开政府机关的规划和引导。几十年来,中国政府机关的工作始终围绕着“和平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展开。确保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与实践的重要内涵。
和平发展理念诞生于中国的和平年代,是基于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虽然当今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但是中国仍坚持认为,中国面临大规模战争的风险较低。例如,《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亚太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如果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中国发动战争的能力似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自1979年以来从未发动过战争。相比之下,俄罗斯因没有受到过多的束缚而长期处于战争中。
虽然“中美之间存在战争风险”一直是西方的主流观点,但是该观点存在夸大的成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双方没有开战的意图,即使发生了激烈的对峙或代理人战争,也不会升级为战争,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就是明证。
同样,中国和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美苏冷战的情形,例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4·1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等。虽然中美关系在近年愈发紧张,但是两国高层均表示,无意与对方开战。
如果中国要发动战争,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中国向公众宣布,中国的安全形势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要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第二,中国转为战时经济体制,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一切服务于战争;
第三,中国采取强力措施,维护其国内局势的稳定,以及确保舆论的正面导向;
第四,中国对美国进行外交施压(例如,越南入侵柬埔寨后,中国不仅对越南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还敦促越南立即撤出柬埔寨,否则就要对越南进行惩罚性打击)。
结论
只有将战争提上议程及得到社会的全力支持,中国才会进入战时状态。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中国必定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支持战争的舆论氛围。
在支持战争的舆论氛围下,战争风险将直线飙升,中国可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即便如此,仍难以确定中国会在何时何地采取行动。
虽然中国进行了多年的军事斗争准备,但尚无证据表明中国正处于战时状态或即将进入战时状态。如果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两国竞争产生的矛盾可能会演变为战争。
如果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理念,也许就可以把战争风险降至最低。
政策建议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使用武力的门槛,以及更准确地判断中国与美国开战的迹象和征兆,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密切关注中国高层的言论及政策取向。一旦中国对“和平发展”持悲观态度,就可能预示着中国的政策取向将出现重大变化。
第二,加大对中国战争准备能力的研究力度。目前已有大量有关中国军事斗争准备和国防动员体制方面的研究,但对中国战争准备能力的研究仍十分欠缺,尤其是中国非军事领域的战争准备能力。
第三,时刻留意中国的舆论动向。中国的影视作品和书籍是政治形势的风向标,如果经常谈及中美开战的话题,这或多或少能够说明中国正在营造支持战争的舆论氛围。